
激光电视靠什么革电视的命?
但问题是,“激光电视”真的算电视吗?
作为某种角度上的“同门师兄弟”,激光电视同时解决了传统投影仪亮度、焦距和使用寿命的问题。之前说过,激光电视本质上是超短焦激光投影,这种严格的限制让激光电视能取两家之长,从而全面提升产品实力。
此外,早期激光电视采用的依旧是投影时代的色轮显色技术,而高速旋转的色轮会为画面带来色彩“频闪”,在某些画面中更是容易造成画面色彩不均匀的情况。即使后期的激光电视引入了分色激光光源的技术,但激光的投影的干扰衍射依旧有概率导致最终画面亮度不均匀的情况。
再说了,在单色激光时代,不少激光电视采用的依旧是DLP方案,而DLP方案中的核心工作元件——DMD芯片和色轮,同样是来自投影仪的技术。我们总不能说激光电视“兼容DMD芯片、掏空投影仪”吧。如果一个产品工作原理和投影仪一致、使用方式和投影仪一致,那不管宣传口径是什么,在我看来他就是投影仪。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激光电视的画面经过漫反射,不会直接照射到用户的眼睛”。某实验室更是联合了品牌和医院发起测试,在统计眨眼频率和眼部主观感受后得出“与液晶电视相比,在观看某激光电视后,受试者没有明显的视力变化和眼部不适感受,视觉舒适度好、更有利于保护眼部健康”的结论。
就像某实验室的实验报告中提及的那样,相比于液晶电视,激光电视电视的画面更加柔和,而对比两者的工作方式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柔和”其实是以损失画面亮度为代价的。即使配合上激光电视专用的金属硬屏,激光电视最终的亮度也和电视有一定差距。而对电视来说,亮度上限将直接影响到电视整体的动态范围和对比度,与画质关系密切。
在互联网上搜索“激光电视”“护眼”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找到大量激光电视品牌宣传比传统电视更护眼的内容,所涉及的品牌也涵盖了当前激光电视领域几乎所有参与者。但如果我们点开这些宣传内容,不难发现不同品牌激光电视护眼的方式都大同小异,甚至显得“万变不离其宗”。
那么品牌为什么一定要把激光电视纳入到电视而不是投影的分类中呢?这就不得不提激光电视的最大卖点——“护眼”了。
最后,激光电视的价格也是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侧入式背光的75英寸4K电视价格普遍可以控制在4500元以下;分区背光的75英寸4K电视也就6千出头。但75英寸的激光电视,售价却和75英寸的OLED电视相仿。从用户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光电视取代传统电视在现阶段显然还不太现实。
其实从原理上讲,激光电视的本质就是采用激光光源的超短焦投影仪,其中“激光光源”和“超短焦”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只是普通的超短焦投影仪或者激光投影而已。
不可否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汇聚了激光投影和超短焦投影优点的激光电视在不少领域都有所超越,但实际上激光电视作为“缝合怪”也汇聚了双方的短板。
首先是画面亮度的问题,尽管激光投影比起传统的LED投影在光源亮度有着显著的提升,但就像激光电视宣传“护眼”时强调的那样,激光电视本质上也是“漫反射”,而漫反射的过程注定会带来亮度的损失。
从最初的电子管到时下最新的miniLED,如何提升电视显示效果一直是电视行业发展的核心。但纵观电视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电视技术的演变其实还藏着一条“暗线”——如何把电视做的不像电视?
那么为什么激光电视“显示出来”的画面是漫反射呢?原因也出奇地简单:激光电视所“显示”的画面其实是激光电视投射在墙面、幕布上的投影画面,为了保证可视角度,投射出来的画面自然是“漫反射”。没错,激光电视“最核心”的卖点,也是来源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不可否认的是,和传统投影相比激光电视在价格上并不占优势,但随着激光产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相信未来激光电视的成本一定会回落。到那时候,集各家之长的激光电视,将有望开启投影行业的新时代。
再有就是激光电视安装方式上比传统的投影仪甚至是电视都更为灵活。由于传统投影仪的投射比较大,换句话说就是想要获得更大的投射画面,传统的中长焦投影仪必须放置在离幕布更远的位置。但投射距离的增大会导致影响最终的画面亮度,而且整个光路中不可以有其他干扰,因此传统投影的安装方式限制非常多。
